5月27日,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传来喜讯,由我校民族博物馆(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)申报的“上林县渡河公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”实践案例,凭借多年来对渡河公的展示、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实践成效,荣获2024年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。
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场所,我校民族博物馆始终把非遗传承和保护融入日常工作,紧抓身边特色非遗资源,挖掘其文化内涵,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让非遗活起来,成为非遗进校园文化育人的点睛之笔。
截止到目前,民族博物馆已开发上林县渡河公、右江壮族麽乜、侗族刺绣、侗族木构营造技艺、拓印、甲马等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项目,其中上林县渡河公开发的时间最久,项目依循多维度、多样态、多时空、多媒介的设计思路,理论清晰,史料详实,案例丰富,采用课堂讲授、展馆参观、田野调查、传承人示范教学以及手工技艺体验等方式,将上林县渡河公的历史、文化内涵、传统制作技艺以及传承和保护等问题讲清楚、说明白,引领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增强文化自信,树立正确的国家观、民族观、历史观、文化观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
图一:南宁市西乡塘区西大君武小学在参与渡河公历史文化研学课程

图二: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荣誉证书